移除方式

1.人力移除
人力移除包含徒手或使用工具捕捉,是目前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移除方式。徒手移除為發現沙氏變色蜥後緩慢接近,並在其逃跑前徒手直接捕抓。此法的優點為不用額外準備工具,但沙氏變色蜥一旦逃跑,便很難再抓回。
使用工具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在一定距離外就能捕捉,主要的方式包含利用橡皮筋或BB彈射擊、捕蚊拍或長竿黏取。BB彈的優點是攻擊距離長,缺點是子彈不容易撿回,可能會汙染環境。橡皮筋的好處是成本低,容易回收,是目前較常使用的人力移除法。
在夜間移除效率會明顯高於白天。沙氏變色蜥夜間會趴在植物體上休息,容易發現且反應較慢,用徒手或長夾即可捕獲。
2.棲地改善
沙氏變色蜥偏好人為開墾環境,但較鬱閉的次生林則很少發現,可能跟次生林生物多樣性較高,天敵較多原因有關。因此若沙氏變色蜥核心區外的環境能形成鬱閉的次生林,應可減低擴散的機會。
3.陷阱捕捉
相較人力移除,陷阱移除若有效,是個較省成本且容易量化成效的一個方式。沙氏變色蜥為樹幹-地面型蜥蜴,因此陷阱可採用內塗黏膠或柏油的PVC管,將管子放置於枯枝落葉或綁於樹幹上。另外也可使用居家用於捕捉蟑螂的蟑螂屋,一樣綁於樹幹上。另可利用沙氏變色蜥有在高處瞭望展示的習性,在較空曠處插上尖端塗有黏膠的竹竿,吸引沙氏變色蜥前去使用。
以上皆為被動式的捕捉方式,主動捕捉則可以用裝有麵包蟲的寶特瓶,將瓶 口剪下後瓶口倒置,懸吊於樹幹上,利用蝦籠的原理吸引沙氏變色蜥進入覓食後無法逃脫。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藉由引入外來種的天敵來抑制。Noval
(2010)於嘉義三界埔觀察到黑冠麻鷺有捕食沙氏變色蜥的行為。而七星潭地區也是黑冠麻鷺的天然分佈區,因此建議之後花蓮地區的黑冠麻鷺,若有救傷的個體可於七星潭地區野放。另外於沙氏變色蜥分佈區放養家禽也是可考慮的方式,希望能藉由天敵的直接捕食來降低沙氏變色蜥族群量。
5.藥物控制
七星潭四八高地目前為花蓮縣沙氏變色蜥族群密度最高的地區,然而此地同時也是花蓮國際雕塑園區預定地,未來施工後勢必大幅增加沙氏變色蜥擴散的風險,因此在施工前必須考慮大規模移除的可能性。有毒藥物噴灑是大規模移除的方式之一,能快速且有效消滅當地族群,但對於當地生態系傷害極大,且難以評估後續可能的影響,因此藥物控制在施行前仍需經過謹慎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