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夏及秋的夜裡,我們常常會聽見蟋蟀及螽蟴等鳴蟲的聲響,這些蟲聲,代表著同類鳴蟲之間溝通的語言,蟋蟀、螽蟴類鳴蟲種類很多,不同種類所發出的音量及頻率、節奏也有所不同。
然而這些鳴蟲常常出現在郊區或鄉下的住家週邊,尤其在夜深人靜時,少了車子聲、人語等,鳴蟲的聲音似乎也比平常放大了許多,而對於少數音量大、頻率高、節奏單調持續的
”大聲公”,其聲音有些時候雖然讓人感到困擾,但在夏秋季的夜裡,他們的存在增添了大自然夜晚的熱鬧,若少了這些鳴蟲相伴,彷彿也少了鄉土的親切感。
或許可以再換個角度來看,這些鳴蟲的聲音,代表著我們的生活週邊,還有一片綠地的存在,置身於其中,和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水泥化及柏油化)比較起來,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就如同一些水生螢火蟲及蛙類的存在,代表著池塘、河川等水域的潔淨程度,而這些鳴蟲對於土地環境有一定的指標性作用,若能夠認識這些”小小鄰居”,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此我們介紹台灣四種在夜發出聲音的”大聲公”給大家認識,他們分別為台灣大蟋蟀、黃斑蟋蟀、台灣騷蟴及大剪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