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報告 計畫活動 專家座談會議 2018外來種沙氏變色蜥控制工作坊

成果報告 |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4年| 2015年| 2016~2017年| 2020~2021年|

2020~2021年成果摘要

  調查時間自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於9個花蓮沙氏變色蜥分布點進行監測,並藉由辦理移除人員培訓、宣導、參與活動推廣等方式,讓一般民眾了解相關資訊,協助監測與通報。 監測結果顯示,七星潭沙氏變色蜥的分布範圍與過去差異不大,核心區和外圍區的發現隻次波動,會受到密集移除活動的影響。部分外圍區的發現隻次有上升,需要後續留意。碧雲莊的沙氏變色蜥分布集中於建德街周圍,與歷年相較,外圍的分佈點有減少。東華大學的沙氏變色蜥分布於學人宿舍及一處新入侵點,族群穩定控制中。康樂社區的沙氏變色蜥分布型態類似於七星潭,範圍廣泛但族群集中,但須特別留意核心區的轉移。干城的沙氏變色蜥的發現隻次低於去年同期,推測受到密集移除和工程影響,後續須特別留意是否造成擴散。

  已辦理完成初英山社區、米棧社區、南華國小、銅蘭國小、佳民國小、志學國小與康樂國小的宣導、2場移除人員培訓、另參與4場保育活動擺攤。 共計6則通報,東華大學的木材堆積處、花蓮市民立里、壽豐鄉白鮑溪、壽豐鄉鈺展苗圃確定入侵,其中鈺展苗圃有控制與監測的急迫性。媒體宣傳包含中視、臺視、華視、三立、東森、洄瀾網等多家電視臺均有播放電視影音新聞、網路網頁新聞和YouTube影片,對於花蓮縣沙氏變色蜥的宣導,應有一定助益。將歷年研究成果彙整並發表於自然保育季刊,題目為: 走過十年,花蓮縣外來入侵種沙氏變色蜥的監測歷程。

  完成教材初步設計與製作新版宣傳單,並已安排至康樂國小試教。藉這些新的材料,希望能夠加強花蓮地區關於沙氏變色蜥推廣較為不足的部分。 撰寫花蓮縣沙氏變色蜥的監測與控制手冊,提供給未來接續執行的團隊,以及相關主管機關參考。

TOP

2016~2017年成果摘要

  調查時間自 2016 年 6 月-2017 年 10 月,在七星潭、碧雲莊和東華大學;2017 年7 月-2017 年 10 月,在康樂、干城,設置方格系統,每月進行一次監測,並與歷年調查資料相較以了解是否有擴散。不定期監測干城山下路、銅蘭自行車道、花蓮港、東華美崙校區。在七星潭周圍選取 4 個棕櫚園架設檔板陷阱,進行蜥蜴相調查,以了解自 2011 年以來蜥蜴組成變化。結果顯示七星潭地區的沙氏變色蜥(Anole sagrei)分布位置與以往相差不大,但核心分布區域 5 號方格數量在 2012 年逐年下降後,2017 年又回至高峰,在其周邊方格數量也明顯上升。碧雲莊地區自 2012 年開始監測,族群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16 年 8 月於介林街與介智街零星發現新擴散並移除,2017 年未再發現。東華大學沙氏變色蜥族群量不高, 經每年移除控制持續抑制其族群量。康樂、干城地區呈現小範圍高密度族群分布。干城山下路、銅蘭自行車道、花蓮港、東華大學美崙校區皆未發現入侵。2010-2017 七星潭鄰近地區的蜥蜴相監測結果顯示,沙氏變色蜥尚未入侵的樣區,每年物種組成差異不大,優勢種皆為白斑石龍子(Plestiodon leucostictus)。而在沙氏變色蜥入侵的樣區,2012-2016 年間物種數逐年明顯減少,且優勢種皆為沙氏變色蜥。2017 年重新捕獲 2015-2016 年期間未捕獲的石龍子科蜥蜴,但仍未捕獲曾在 2010-2012 年期間為優勢種,在 2014 年後不再發現的鹿野草蜥(Takydromus luyeanus)。實驗發現沙氏變色蜥有威嚇鹿野草蜥的行為,將進行後續競爭實驗。完成碧雲莊、初英山社區宣導活動,招募社區居民開始協助監測與移除。東華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已完成 3 次培訓課程,每個月與學生合作監測與移除。在未有沙氏變色蜥分布的社區中,與花蓮林管處合作社區林業、林管處工作站辦 4 場宣導活動。接獲 2 次通報,確認康樂、干城有沙氏變色蜥入侵。協助縣政府和花蓮鳥會合作培訓志工,計畫期間共移除 7905 隻沙氏變色蜥。更新沙氏變色蜥通報網站,檢查通報系統正常。用群策群力防沙蜥臉書帄台、新聞稿, 分享培訓及控制成果,以引起更多人關注。

TOP

2015年成果摘要

  調查時間自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七星潭、碧雲莊和東華大學劃設方格系統,每月進行一次監測,並與歷年調查資料相較以了解是否有擴散。在族群量最高的七星潭沙氏變色蜥分布區,營造1塊特定樣區為: 外圍高覆蓋度、內部特定區域除草形成開闊地面,並架設檔板計算族群量。在七星潭周圍選取4個棕櫚園進行蜥蜴調查,以了解自2011年以來蜥蜴組成變化。於東華大學教師宿舍測試蟑螂屋陷阱與水管陷阱,評估兩種陷阱捕捉效率。結果顯示2010-2015年七星潭地區的沙氏變色蜥核心分布區的位置變化不大,但有往北方擴散,建議未來持續運用方格系統進行監測。碧雲莊地區自2012年開始監測,族群量雖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仍屬小族群且目前未發現擴散,後續建議與當地協會合作監測。在除草區的移除測試結果顯示,600m2族群量最高可達298隻(10月),最低98隻(11月),顯示定期除草應能有效聚集沙氏變色蜥。本計畫也依此提出七星潭地區控制沙氏變色蜥的詳細步驟,提供未來監測的參考。2011-2015七星潭鄰近地區的蜥蜴相監測的結果顯示,離七星潭較遠且無沙氏變色蜥分布的樣區,每年物種組成差異不大,但其餘2個在沙氏變色蜥分布區內的樣區,物種數逐年明顯減少。黏紙陷阱的捕獲率介於2.1-13.8%之間,遠高過水管陷阱的0-10.3%。黏紙陷阱抓一隻沙氏變色蜥的成本約為20.5元,也遠低於水管的787.5元,然而水管為非消耗品,若延長放置時間,其效益應能有所改善,但就短期而言黏紙陷阱仍較適合。

TOP

2014年成果摘要

  調查時間自2014年4月-2015年1月,在已確認沙氏變色蜥分布的七星潭、空軍基地、碧雲莊、南華社區、銅蘭自行車道與東華大學劃設方格系統,每月進行一次監測,以了解是否有擴散。將族群量最高的七星潭四八高地依照棲地類型畫分19個區塊,探討沙氏變色蜥偏好棲地並繪出沙氏變色蜥精確的分布範圍。接著在分布區架設6組擋板圍籬進行移除,計算各月份族群量。結果顯示在南華社區與銅蘭自行車道的沙氏變色蜥族群接近消失,碧雲莊與東華大學的族群維持穩定,但七星潭的族群則在擴散中。七星潭所有種植可可椰子的棕櫚園皆有沙氏變色蜥入侵,其他環境則皆未發現。植被覆蓋度低與鬱閉度中的棲地發現隻次最多,植被覆蓋度與鬱閉度皆高的環境最少,且可能成為沙氏變色蜥擴散的阻隔。擋板圍籬的結果顯示沙氏變色蜥族群密度會受到人為干擾的影響。有干擾較開闊的環境最多可捕獲25隻,未干擾較鬱閉的環境則僅有12隻。完成10場社區宣導活動,包含有沙氏變色蜥的碧雲莊與南華社區。專家會議建議七星潭的移除可集中在棕櫚園,外圍不做干擾,讓環境成為高地表覆蓋度的次生林或高草區,內部則選定一塊區域定期除草,營造開闊地面吸引沙氏變色蜥聚集,並搭配擋板圍籬進行移除,建議未來可先選擇小區塊進行測試。

TOP

2012年成果摘要

  調查時間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已確認沙氏變色蜥分布的七星潭、空軍基地、碧雲莊、南華社區、銅蘭自行車道與東華大學劃設方格系統,每月進行一次監測。為找出沙氏變色蜥的潛在分布點,於縱谷兩側進行四次普查。於沙氏變色蜥密度最高的七星潭地區,每月進行一次棲地利用調查,並記錄其年齡層與數量。在七星潭的核心分布區中以擋板圍出2塊干擾程度不同的樣區,密集進行移除來估計族群量。評估陷阱與人力移除的效率,找出最適合的移除策略。結果顯示在南華社區與銅蘭自行車道的沙氏變色蜥族群接近消失,碧雲莊與東華大學的族群維持穩定,但七星潭的族群則在擴散中。縱谷沿線無分布。在七星潭,沙氏變色蜥成蜥的活動高峰在春季,幼蜥與亞成蜥出現在夏秋兩季。不論日間還是夜間,幼蜥多使用枯枝落葉,公成蜥則偏好喬木、灌叢。擋板圍籬能有效阻擋沙氏變色蜥移動,密集移除的結果顯示七星潭地區每公頃約有4,500隻沙氏變色蜥。最有效率的移除方式為夜間人力移除。未來依照沙氏變色蜥族群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監測措施,東華大學可採用每月固定移除搭配環境改善,南華社區與銅蘭自行車道的監測頻度可減少至一季一次。碧雲莊可由社區發展協會協助。縱谷沿線由公部門在社區辦理宣導,由社區自主進行監測與通報。培訓志工進行移除可達到防堵沙氏變色蜥擴散的效果,建議可於每年春季辦理培訓,招募志工投入移除。

TOP

2011年成果摘要

  本年度主要探討花蓮地區沙氏變色蜥實際分佈範圍,建立基礎生物學資料,培訓與招募志工,進行移除防止其進一步擴散,並提出未來監測移除建議。調查時間為2011年9月-2012年6月,樣區選定七星潭、國興里碧雲莊、南華社區、銅蘭自行車道、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空軍基地、花蓮港,以每月1次調查頻度確認沙氏變色蜥分佈情況。在七星潭沙氏變色蜥核心分佈區周圍選取3個區塊架設陷阱,以了解沙氏變色蜥的有無與爬蟲相的組成是否有差異。每月皆招募志工進行日間移除,夜間移除由研究人員進行,並於七星潭地區架設33組蝦籠擋板陷阱,以比較移除效益。結果顯示,七星潭四八高地、國興里碧雲莊、東華大學居南?、南華社區、銅蘭自行車道、花蓮空軍基地皆有發現沙氏變色蜥,其中以七星潭四八高地的族群量最高。七星潭地區沙氏變色蜥皆偏好在棕櫚園的枯枝落葉層活動,繁殖期可從3月至12月初。無沙氏變色蜥分佈的區塊,爬蟲相以中國石龍子、鹿野草蜥為主。夜間移除法效率最高。防止沙氏變色蜥擴散的方法為持續移除。根據移除成果顯示,對於尚未達到高密度的地區,定期移除與追蹤便能有效降低當地族群;而對於已達到高密度的地區,除了在核心分佈區進行移除外,則需要密切監測,一旦發現新擴散地點就必須立刻移除。未來移除方式可考慮棲地改善、陷阱捕捉、生物防治與藥物控制,並搭配當地社區以雇工方式進行夜間移除;監測方向則須針對潛在分佈地區進行調查,確認沙氏變色蜥分佈的南北界,全力防堵其擴散。

TOP

2010年成果摘要

  台灣於2000年在嘉義縣水上鄉首度紀錄沙氏變色蜥,農委會林務局並於2006年開始委託學者針對當地族群進行相關研究與移除工作。2008年陸大銧於花蓮七星潭地區發現沙氏變色蜥,2010年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杜銘章教授針對此區域族群概況進行評估,初步結果認為七星潭地區的沙氏變色蜥族群為一穩定的族群,且因鄰近花蓮空軍基地,有可能成為擴散中心,亟需進一步進行調查與監測,避免其往外擴散。本計劃為了解七星潭地區沙氏變色蜥實際分佈情形、族群波動、棲地利用與性別年齡層的概況,以及其他爬蟲物種與其共域的情形,自8月底開始至11月底,延續杜銘章教授的調查方格與方法,針對花蓮七星潭地區進行相關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沙氏變色蜥在七星潭地區呈現小區域高密度的族群分佈,單一方格(500公尺X500公尺)單次調查最高計數至269隻,分佈範圍集中在三個核心分佈區。沙氏變色蜥在七星潭地區偏好的棲地為棕櫚園,其餘僅零星在林投、釋迦樹、道路旁行道樹、竹林發現。在具有高擴散風險的環保公園、空軍基地的調查中,初步雖無發現發現沙氏變色蜥,但之後仍需持續注意避免沙氏變色蜥擴散。在七星潭地區所發現的爬蟲物種並不多,於核心分佈區內僅發現斯文豪氏攀蜥、鹿野草蜥與疣尾蝎虎,其中斯文豪氏攀蜥與草蜥在文獻中被認為是較有可能與沙氏變色蜥產生競爭排擠現象的物種,但在七星潭地區仍需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外來入侵種後續的移除與監控需要長時間的監測,尤其像是沙氏變色蜥這類族群恢復力極佳的物種,很有可能在移除後短時間便回復成穩定的族群,或是在擴散到新地區後族群量快速增加,因此需要長時間持續進行監測,減低沙氏變色蜥所可能造成的生態損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