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定義,外來種(Alien species)指一生物體出現於其自然分佈範圍之外者。外來種若因逃逸或刻意放至野外,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並能自然繁衍後代,便可稱之為歸化種。歸化種若威脅當地生態系,或對當地經濟造成損失,則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入侵種對於當地所造成的危害通常相當的嚴重,除了使得當地生物多樣性下降外,也會造成當地經濟上損失。

  台灣外來種爬蟲類的來源以意外夾帶與娛樂觀賞引進為主。目前已成功入侵的爬蟲類有多線南蜥、紅耳龜、沙氏變色蜥、綠水龍、綠鬣蜥和沙氏變色蜥。其中多線南蜥與沙氏變色蜥皆是藉由貨物意外夾帶引入。沙氏變色蜥目前雖僅分佈於嘉義縣與花蓮縣,但因其擅於躲藏與有極高的擴散潛力,在林務局2010年外來入侵物種資料收集及管理工具之建立的研究中,將沙氏變色蜥列為A級(優先處理)的名單中。

   沙氏變色蜥會對入侵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例如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其共域的綠變色蜥產生競爭排擠現象,除了會直接捕食綠變色蜥的幼體外,也造成綠變色蜥數量減少與改變棲息環境;另外沙氏變色蜥也可能會攜帶外來的寄生蟲與疾病,造成本地物種的感染。


1.外來種危害:

  外來種的入侵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是因人為或意外引入而成為外來種;一但外來種在野外成功存活並建立族群後,便可視為歸化種或馴化種(naturalized species)。而歸化種若造成當地生態環境之負面影響或經濟損失,則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入侵種主要藉由掠食、競爭與排擠、疾病及寄生蟲傳染以及雜交來危害原生物種的生存(李玲玲,2006)。Miguel(2005)、Lowe(2000)並指出入侵種是造成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ㄧ。

2.外來種爬蟲類

  相較起其他的動物類群,爬蟲類在全球入侵種的比例較少,但由於爬蟲類通常具有耐旱、可長時間不進食的特性,且善於隱蔽與躲藏,因此一旦讓外來種爬蟲類建立穩定的族群後,就難以移除。在IUCN公佈的全球百大入侵種中,棕樹蛇(Boiga Irregularis ; brown tree snake)便是一個有名的例子。棕樹蛇原產於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於二次大戰時因行李夾帶不慎引入至關島。由於沒有在棕樹蛇引入關島的初期即進行抑制,因此在短短20年間造成關島原生的10種鳥類滅絕,每年並造成超過560萬美金的經濟損失(Pimentel et al., 2001)。

3.台灣的外來種爬蟲類現況

  過去二十年來,因為經濟的進步發展,寵物市場大為盛行,加上網路與運輸的蓬勃發展,許多經由貿易商引入的外來物種充斥於市面上,而台灣民眾常在一窩蜂的飼養風潮後棄置寵物,增加外來物種入侵的可能性(梁世雄、陳俊宏、杜銘章、侯平君、謝寶森,2010)。

   台灣的爬蟲類外來種的來源以貨物意外夾帶與娛樂觀賞引進為主。目前確認已成功入侵的爬蟲物種有多線南蜥、紅耳龜、沙氏變色蜥(梁世雄等,2010),除了紅耳龜是因人為棄養造成入侵外,多線南蜥與沙氏變色蜥皆是藉由貨物意外夾帶引入(杜銘章,2010)。紅耳龜目前已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多線南蜥則廣泛分布於臺灣南部以及綠島;而沙氏變色蜥目前雖僅分佈於嘉義縣與花蓮縣,但因其擅於躲藏與有極高的擴散潛力,在林務局2010年外來入侵物種資料收集及管理工具之建立的研究中,將沙氏變色蜥列為A級(優先處理)的名單中(梁世雄等,2010)。

4.沙氏變色蜥入侵史

  沙氏變色蜥會對入侵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例如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其共域的綠變色蜥產生競爭排擠現象,除了會直接捕食綠變色蜥的幼體外,也造成綠變色蜥數量減少與改變棲息環境(Campbell,2002);另外沙氏變色蜥也可能會攜帶外來的寄生蟲與疾病,造成本地物種的感染。

  台灣地區最早在2000年9月由Gerrut Noval於嘉義水上鄉採集到二雄一雌(Noval et al., 2002)。林務局並於2006-2007年委託杜銘章教授針對該地進行沙氏變色蜥族群現況調查、評估移除方式與進行教育宣導。結果顯示沙氏變色蜥於嘉義三界埔地區呈現高密度小範圍的分布狀態,且族群處於持續擴張成長的狀態。

  為避免沙氏變色蜥近一步擴散,侯平君、杜銘章、毛俊傑(2007)於嘉義三界埔嘗試四種移除方法,其中以夜間徒手捕捉法效益最大,每人次10 分鐘可捕獲2.36±1.84隻。2009年開始,嘉義縣政府針對嘉義三界埔的沙氏變色蜥採用收購的方式進行移除,2009年共計移除八萬九千五百八十九隻,2010年度原預定收購五萬隻,但在社區民眾積極參與下,移除了十二萬七千四百五十八隻。

5.七星潭地區沙氏變色蜥族群現況

   除了嘉義三界埔外,2006年7月張乃千於花蓮市國興里發現四隻個體(張乃千,2007)、2008年12月由陸大銧於花蓮七星潭四八高地紀錄到數隻個體。杜銘章則在2009年初步認為七星潭地區沙氏變色蜥的族群具有一定規模,亟需後續監測移除,避免其擴散。

   2010年8-12月楊懿如針對七星潭地區沙氏變色蜥進行監測與移除。在監測結果部份,沙氏變色蜥在七星潭地區呈現小區域高密度的族群分佈,單一方格(500公尺X500公尺)單次調查最高計數至269隻,分佈範圍集中在三個核心分佈區。沙氏變色蜥在七星潭地區偏好的棲地為棕櫚園,其餘僅零星在林投、釋迦樹、道路旁行道樹、竹林發現。在具有高擴散風險的環保公園、空軍基地的調查中,初步無發現發現沙氏變色蜥。而在七星潭地區所發現的爬蟲物種並不多,於核心分佈區內僅發現斯文豪氏攀蜥、鹿野草蜥與疣尾蝎虎,其中斯文豪氏攀蜥與草蜥在文獻中被認為是較有可能與沙氏變色蜥產生競爭排擠現象的物種,但在七星潭地區仍需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而在移除結果部份,共招募32名志工,安排3小時的室內課程與2小時的戶外實做,共計移除了282隻沙氏變色蜥。

看更多關於外來種的資訊